•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名家评论:《烟火漫卷》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编者按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之后,颇受关注,长期霸占当当小说榜单前列,引发两百多家媒体争先报道评论;两个月的时间内席卷了各大好书推荐榜单,如中国好书阅读榜、新浪好书榜、中华读书报10月好书榜、新闻出版广电报9月优秀畅销书榜等;著名评论家潘凯雄、李敬泽,作家格非、阿来等,也对这部作品称赞有加。本报特节选部分评论文字,带给我们这部小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城市形象的真实书写

    作家阿来:过去我们所写的乡愁都是农村,尤其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是接近农村的那个小乡镇,所以我们一直在呼唤写城市文学。好像很多作家早就在书写城市生活了,甚至是过去几代城市市民的生活,但是它里面那个最大的主体“城”并不在,没有城市的感觉和味道。这次读迟子建的《烟火漫卷》,我们终于看到一个城市,就像小说里最重要的角色一样,整体地出现了,哈尔滨的建筑,哈尔滨的地理。随着主人公的故事展开,整个城市的地理也是真切的。过去我们有些人回避这个城市的真实,要给城市起另外一个名字,这种城市虚拟化,其实是在逃避某种更真实的东西。

    不要小看这种城市形象的真实书写,它对作家的书写是有要求的,必须是哈尔滨,必须是真实的,有对生活的积累跟底蕴,谈建筑、谈音乐、谈这个城市的四季,松花江,包括这个城市里的植物。文学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烟火漫卷》在题材范围的拓展上是有贡献的。

    作为事物的呈现

    作家格非:看朋友的作品跟看不认识人的作品完全不同。我和迟子建是35年的朋友,我希望从她的作品中看到我所不了解的东西,带有陌生感的东西。她这本书很多地方让我非常吃惊,她不是写一个人物,而是写一群一群的人物。我觉得这可能是第一部正面描述40年城市历史的作品,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从恢复高考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代人,一簇一簇的人、一组一组的人、一个一个的家庭,他们是什么样的命运,他们有怎样的秘密。

    这本小说我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她的基本策略,通过传奇性人物的命运,把哈尔滨的地理、四季风物,包括所有哈尔滨带给我们的物质性呈现出来,这个物质性作为事物呈现在我们印象中的最重要的感觉。这些东西是作家特别在乎的,比如树、建筑都不会说话,但所有这些东西都会带给一个写作者非常强的印记。

    互相照亮的力量最动人

    评论家李敬泽:哈尔滨之所以对我来说是个美妙的、盛大的城市,是因为读迟子建的小说。哈尔滨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大自然的力量,四季的力量,这个城市在过去百年来的历史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的混杂,以及它与东北大地实际的道路、江河的联系。

    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我们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各自孤独地走着,又在各自很意外的地方相遇,发生关系。每一个人都揣着自己的秘密。为什么叫烟火漫卷?本来每个人只闷在自己心里的东西,到最后是相互映照,把各自照亮了,用各自微弱的火。那就是每个人生命里的一个奇观。现在大家特别愿意谈道德,但道德是什么?道德的关键不是你去评判人家、认定人家,它是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它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内心里面的东西。一个一个原本封闭着的人,因各种机缘碰到以后,在哪个缝里忽然打开,甚至在互相打开里互相照亮,意识到尽管我是这么卑微、这么贫乏,甚至这么不靠谱,但其实我最后还是做了一个好人。而这个好人不是别人评判的,是自己能够对着天,对着自己的心说我是个好人。这是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东西。

    谁又不是“秘密中人”

    评论家潘凯雄:出现在迟子建笔下的“人间烟火”看上去是在着眼于民间与底层,骨子里则更是紧紧抓住人本意义上完整的、大写的人在做文章。过去的《群山之巅》如此,这部《烟火漫卷》则表现得更甚,否则我们就无从理解作品中不少人物身上总是会偶尔出现一些看上去有那么点古怪、诡异乃至不合寻常逻辑的行为或心理,无论是刘氏三兄妹,还是于大卫谢紫薇伉俪,抑或是生活在榆樱院中的芸芸众生概莫能外,正可谓应验了“谁又不是秘密中人”这句俗语。而正是这些个人物看上去合逻辑或非逻辑的行为与心理共同编织起了他们生命的经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这座都市之前世今生,这就使得作品的宽度得以大大的拓展。

    面对这些人物及其命运,迟子建的态度又很容易被解读为理解、同情和悲悯,而在我看来这是又一层皮相。没错,在作品中,迟子建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没有明显的臧否,呈现出的状态看上去也多是一番同情直到不乏悲悯。一个优秀的作家如果仅仅只是止步于此当然不够,而成就一部优秀作品除此之外恐怕更需要的还要穿过那些“秘密中人”的背后进行“解密”:他们何以如此又何以走向明天?而在《烟火漫卷》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迟子建对她笔下许多人物的姿态正是如此。刘建国兄妹在作品中各有一些行为的确超乎正常的行为逻辑,但看得出迟子建明显在努力为这种行为逻辑的非合理性进行修复。我想,这样的修复固然是情节设置合理的需要,更是对人的行为、人性的复杂、境遇对人的刺激等种种细微末节深入观察与研究的结果。而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不动声色地将个体的人和时代、地域、历史以及现实这些无从回避的社会元素巧妙地勾连起来,这显然就比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同情与悲悯要有厚度得多。

    重要的是对人的发现

    作家、编剧杨争光:中国作家写乡土的多,写城市的少。迟子建能写漠河,能写北极村,也能写哈尔滨。对文学来说,乡土还是城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人的发现,尤其是对不应该忽略的人性的发现。人是乡土的灵魂,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人的活动,没有五味杂陈的人生,命运,城市剩下的能有什么呢?教堂?学校?街道?哈尔滨的风霜雨雪?因为迟子建对人的发现,这些建筑,园区,属于自然的时空,才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有了感情,迟子建的哈尔滨就成了烟火漫卷的哈尔滨,而且不只是刘建国的,是许多许多人的,纠缠着他们的感情,精神和历史。迟子建对这座城市所有的生灵,都倾注了满满的怜惜与悲悯。

    我想用一个词来说迟子建,就是耐性。迟子建凭着她的那种耐性和韧性,在最暗黑的地方也能发现光,在最寒冷的地方也能发现温暖。

    叙事装置和善的共同体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培浩:在最新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迟子建探索了一种具有个人印记的城市书写。为了有效地勾连起某种具有总体性的城市生活,写出城市烟火之漫卷,作者打造了三个特别的叙事装置:护送车、榆樱院和小鹞子。这三者在小说中不是一般性的物,而是承担着为故事推动提供可能性、连接更普遍的城市生活经验以及凝聚善的共同体的叙事伦理功能。迟子建既站在城市的内部书写了城市的建筑、文化和地理,城市人的日常、悲辛和命运,更站在城市的外部,塑造了黄娥这一别具神采的自然之子的形象,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谱系,又对城市生活的困境和拯救提供了启示。迟子建的城市书写,延续了她以往写作那种精神线索和现代性反思意识,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城市书写新的生成路径。

    没有上帝,只有人间

    复旦大学中文系栾梅健:

    《烟火漫卷》是近年来当代文学创作中城市市民生活画卷的重要作品。它没有进行道德主义的说教,也没有追求先锋派的现代主义表现。它真实、饱满、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国市民世界的活动场景,既接地气,又给人温暖,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观察视角与独到眼光。

    城市里的人间烟火

    复旦大学中文系刘明真:

    《烟火漫卷》是迟子建最新推出的关于哈尔滨的长篇力作。小说聚焦于城市居民的市井生活,将笔触伸向城市中“烟火气”十足的场所,试图通过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展现在飞速发展前进的时代里,不断变迁的城市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到底有怎样的喜怒哀乐。

    《烟火漫卷》

    迟子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8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