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产业特色化农业品牌化招商精准化服务优质化
    铁力抓住发展“牛鼻子”力稳县域经济基本盘

    日月峡滑雪场。

    铁力经济开发区隆泰食品产品供不应求。

    铁力经开区伊林菌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木耳大棚。

    铁力市金新农生态农牧有限公司配套年产24万吨饲料厂。

    铁力市绿色有机水稻田。

    □文 顾泽怡 本报记者 贾红路顾泽怡 刘青山

    铁力市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产业特色化、农业品牌化、招商精准化、服务优质化为引领,推动县域经济工作创新出彩、逆势奋进,县域经济在逆势上行中质量更高、底蕴更厚、韧性更强。2019年,铁力市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排名第33位,较2018年上升12名。今年上半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6797万元,同比增长49.5%,增幅全省排名第一。截至2020年10月末,铁力市一般公共预算25.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2.5亿元,占比88%。

    项目建设为抓手主动靠前精准服务

    铁力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促发展的“牛鼻子”,加压推进、高效保障。铁力市有省百大项目、伊春市重点项目39个,其中省百大项目4个,总投资18.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5.7亿元,已完成投资5.6亿元。

    坚持以“早”为要,早谋划、早推进,打好项目建设主动战。今年以来,铁力市先后10余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项目建设工作,聚焦难点、堵点问题集中会商研判,挂图作战、抢前抓早推进。对重点项目实行“1+ 1”双处级干部包保制度,对项目土地预审、招投标等前期手续及投资进度、存在阻力等内容,制定可量化图表,实行“三个一、两随时”工作模式,主动靠前、精准服务。

    坚持以“压”为基,压流程、压时限,打好项目审批攻坚战。93%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立23名“首席服务员”,为项目开工提供“保姆式”服务;在建设程序上,压茬推进施工图预算、施工图审查、消防审核、环境审批等内容。对落户经开区的金新农屠宰项目,在审批要件上,对24个部门686项政务服务事项要件精简35.9%;对节能审查、社会代码证等材料均实行“容缺后补”;在招投标环节上,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实行以施工图预算招标,有效破解“集中扎堆”影响项目开工的问题。

    坚持以“争”为重,争项目、争资金,打好项目储备持久战。围绕政策争,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先后争取到医疗卫生领域抗疫国债8716万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1250万元。聚焦短板争,紧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弱项,先后争取到经开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债券资金1.7亿元、供热供水(管网)改造项目债券资金1.9亿元。量力而行,严守地方政府债务红线,对可建可不建的项目一律缓建,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题、保民生。截至目前,争取资金6.7亿元。

    把握“三农”主线推动资金科技人才下沉

    铁力市把握“三农”主线,保障发展要素,补齐农业短板,着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截至今年底三季度,全市一产种植业产值实现5.4亿元,同比增长22.8%;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49亿元,同比增长44.3%。

    推进资金下沉,让更多资金流向乡村振兴。在对上争取资金方面,铁力市近三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三农”领域中央预算内和债券资金共计2.02亿元,有力缓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资金压力。在市本级资金投入方面,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基础上,全力压减“三公”经费,保障“三农”领域基本民生建设。今年共投入“三农”领域资金1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2.18%。近三年累计投入“三农”领域资金45.5亿元,年均递增7.8%。在争取金融支持方面,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2亿元政策性贷款,加快补齐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短板。同时,深入贯彻“三农”普惠金融战略,积极与传统商业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对接争取,截至9月末各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14.6亿元。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方面,先后引进金新农、新希望两家上市企业,计划投资23.5亿元发展生猪养殖、屠宰产业,助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宇祥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年可消耗生物质原料57万吨,有效解决了秸秆出口难题。同时,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保险企业创新产品,加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今年共投保种植业农业保险3260户、43.4万亩,占市属粮食种植总面积的63.3%。

    推进科技下沉,让更多现代科技走向田间地头。深度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积极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大豆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高效、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动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与袁策集团合作实施海水稻寒地种植项目,较以往一公顷土地增产90公斤,实现了增收增效。高标准推进农业科技园建设,以“互联网+智慧农业”为方向,在全市4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新品种培育、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物联网农业管控系统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远程控制、农业产品全程可溯源。全力推进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制定《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农技专业科技特派员。同时,整合全市40余名“三农”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市级抓推广、乡镇抓指导、村屯抓带动的“三级”全覆盖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体系。通过电视讲座、微信推送等形式开展农技推广培训70余次,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下乡140余次。加快推进农业机械更新换代,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鼓励支持合作社、种粮大户购置新型农机具,对新购置农机及配套农机具,在国家和省补贴基础上,地方财政分别增加10%、35%补贴。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抢抓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的机遇,采取开通农村物流配送通道、建强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名优电商企业等措施,巩固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果,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持续助力农民增收。今年该市被确定为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推进人才下沉,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坚持一线培养、一线锻炼、一线任用,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干部人才培训中注重向“三农”领域倾斜,先后组织乡镇干部150余人次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赴广东茂名、山东临沂、河南兰考等地挂职锻炼、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围绕农作物选种、秸秆综合利用、动物防疫、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开展辅导13期,增强乡土人才实际工作能力。优先安排熟悉“三农”工作优秀干部进行多岗位、多地域锻炼,选派机关干部挂职驻村第一书记、副乡镇长,并对引进的35名选调生,全部任职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组建8个大学生“森林里的家”实训基地,累计接收实习大学生62人。年初以来,通过开展“干部大调研”、一线考察等形式,选拔任用熟悉“三农”工作干部42人次。同时,有序推进“人才编制池”建设,为乡镇、基层人才配备提供编制保障,不断增加乡镇事业编制规模。

    补齐发展短板促进种养加产业发展

    铁力市打牢发展基础,持续加大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呼兰河流域综合治理、王杨渠首重建以及大豆油料基地、“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等一大批农业重大项目,成立全国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工作站。对上争取资金8771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95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42万亩。在鼓励支持福生冷冻食品、松涛物流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投资2亿元建设以北药为主体的仓储冷链物流,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问题。

    放大绿色生态优势,坚持稳字当头抓粮食生产安全。今年区域内三大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6万亩,收获粮食13.17亿斤,较去年同比增长37.2%;可实现产值24.3亿元,同比增长22.7%。

    立足背靠小兴安岭的生态优势,加快推动普通农作物向绿色有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转换,全市绿色有机水稻、绿色粘玉米总面积达到45.6万亩,食用菌种植达到850万袋,去年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近几年,铁力市按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发展思路,重点抓好九河泉米业、芗禾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全力塑造铁力高品质生态农产品整体形象,铁力大米及粘玉米、蜂蜜、木耳等农产品影响力、附加值不断提升。截至今年9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9家,证照齐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0个、家庭农场450个,绿色食品认证标识达到43个。

    放大营商环境优势,坚决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战略。全力招引行业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养殖比例。向落户铁力市的金新农和新希望两个生猪养殖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环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金新农生猪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已出栏商品猪8.6万头,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为进一步延长生猪链条,投资2.5亿元新建的100万头生猪屠宰场已于今年9月底开工建设。新希望生猪养殖项目,是全省在建大型养殖企业中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达产的第一家,成功创造了“铁力速度”,项目预计明年可实现单批出栏商品猪9.6万头,全年出栏22万头。预计这两个项目建成后,铁力将成为全省中部县域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

    放大传统产业优势,全力打造龙江中部北药示范县。结合小兴安岭丰富的林下资源及区域内人工种植平贝、人参等道地药材的传统基础,全力把中医药打造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依托铁力成功获批全省唯一以北药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政策和资金优势,对区域内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主体,给予种植补贴、保险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区域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95万亩,北药专业合作社5个、规模种植基地7个。其中平贝母干品年商品量达到600吨至700吨,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掌握着市场交易定价权。

    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支持各类合作社和医药企业按照工业级、药品级标准对中药材进行产地初加工。目前,全市已建成中药材无硫烘干初加工公司(厂)7处,医药企业5家,中药材初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以上。去年铁力市还与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明年在该市建设年加工能力2500吨以上中药材初加工厂一座。积极打造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产业科技服务驿站、数字示范基地工程、开展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及选育研究建设项目等工作,不断补齐中药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坚持推进“医、护、康、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先后实施了爱心养护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敬老院等一批特色医养结合项目。

    放大绿水青山优势,全力打造旅游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立足旅游资源多数地处林业局施业区内的实际,与区域内的林业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按照《铁力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深度挖掘森林冰雪资源,初步形成了森林漂流、滑雪温泉、登山狩猎、休闲养生、民俗风情、研学观光6大精品旅游项目,以及农业体验、红色纪念、民俗风情等十几条精品旅游线路20余个景区景点为主导的森林冰雪生态旅游体系。

    铁力市境内有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AAAA级景区、3处国家AAA级景区、1处SSSS级滑雪场、1处水上乐园,有乡村旅游景点14处,其中年丰乡长山村、工农乡北星村、双丰镇前进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247.5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16人,人均增收1.8万元。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23.3万人、旅游收入7846万元,其中第三季度接待游客环比增长648%、旅游收入环比增长825%。

    今后,铁力市将积极克服鹿鸣钼矿尾矿泄漏事件影响,把握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和有利条件,克难而进、乘势而上,努力在龙江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中绘好铁力篇章!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